Betway·必威(中国)官方网站 - 专业培养人才

必威首页:2024年终身教育关键词八:微专业-必威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必威首页:2024年终身教育关键词八:微专业2025-01-22 06:46:41

  这一年,作为一家教育行业媒体,我们有机会站在教育变革的前沿,观察并记录终身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趋势,见证终身教育的发展。我们从中选取八个关键词作为切片,力图用特写的方式记录行业的重要进程,描述终身教育的发展面貌。总结反思,把握时代变革,预测未来趋势,2025年,锚定教育强国目标,让我们一起再出发!

  在高校的晚上和周末,“开课即抢空”的微专业人气爆棚,一句“能学到时髦的真本事”的评价,道出了其火爆的原因。

  所谓微专业是指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课程。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均可参加学习。其特点是学分少、学时短、学习时间灵活,通常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获得相应证明证书。目前,微专业的开设多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紧密结合。

  从兴起到“遍地开花”,继2020年山东大学开设第一批17个微专业以来,目前全国多所高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微专业。经梳理发现,当下高校建设微专业大致有三类方向:

  一是立足学校优势和特色,追踪前沿技术变革,主动探索和布局。如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碳中和、集成电路、无人机等领域,南京邮电大学开设“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微专业、上海理工大必威官方网站学开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宁夏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微专业、同济大学开设“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微专业、山东大学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微专业以及江苏海洋大学开设“无人机”微专业等;此外,还有呈现鲜明在地化特色、办学特色的微专业,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蓖麻产业”微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开设“自然教育”微专业以及武夷学院设立“茶旅文创设计”“低碳乡土建筑”微专业等。

  二是将其视为缩短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培养产业行业紧缺急需人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如广东工业大学打造的微专业,面向广东省“双十战略”万亿级产业集群规划,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的31个微专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定向培养、行业用人前置的培养需求。

  三是作为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增强专业适应力。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调整专业的一个方向。部分高校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通过微专业打磨核心课程、锻炼教师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的“计算传播”微专业迭代为“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专业;山东大学在“医学数据学”微专业基础上增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在“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基础上增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

  作为高校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微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限制和壁垒,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同时也部分打破了大学围墙,为学生乃至社会人员提供了学习机会以及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

  在微专业热的背后,我们也需要一些冷思考。一方面,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了微专业,但总的来看还不普遍,受办学规模等因素影响,“开抢即空”则意味着只有少部分学习者能够选到心仪课程;另一方面,业内专家提出,微专业证书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学历证明,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必威官方网站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微专业课时少、授课深度有限、课程系统性弱等问题有待更多破题思路。

  目前,上海、天津、辽宁等地的相关主管部门已出台了支持高校建设微专业的相关文件;江苏、山东等地的学校联合发起成立“江苏省微专业联盟”“长青联盟”,实现微专业的“跨校跨界”选修……接下来,围绕推动高等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向更加灵活、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微专业的探索和建设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