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文件: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本科专业迎来“大洗牌”,高校如何布新局?
根据山东大学发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该校27个暂停招生的本科专业分别是:金融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海洋资源与环境。
撤销的10个专业分别是:书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工业设计、交通运输、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工学)。同时新增了工程软件、运动训练2个专业。
近日,在2025年贵州省教育工作会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围绕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交流发言,她提到2024年,贵州大学获批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博士点,其中工学类博士点5个,占全省新增工学博士点总数的100%。
在存量优化上,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进行末位淘汰;在增量培育上,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及行星科学等急需专业;在流量调控上,停招就业率低于警戒线个传统本科专业,向教育部申请撤销了15个专业。
近日,据安徽医科大学消息,为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学校将围绕建设医疗卫生、生物医药、健康服务、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等4个专业集群,优化调整学校35%左右的专业,设置专业点总数不超过35个,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比例超过90%。其中,新增服务国家需求、突出交叉融合、体现医科特色的专业3-5个,改造升级专业5个,减招专业4个,停招专业11个,撤销专业2个。
可以看出,今年调整本科专业的高校并不只是山大。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高校本科专业便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2024年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12年来,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教育部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今年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到,高校要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方案》还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并规定,“对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这是教育部首次通过指标来调控高校专业。
2024年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通知》明确,支持高必威登录网址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一破一立”“一撤一增”,专业大洗牌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
专业设置调整,首先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曾经的确是热门专业,但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背景下,可能逐渐 “由热变冷”。这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减弱,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配的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相当大的就业压力,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问题,积极响应社会发展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加速调整专业布局与市场的供需关系。那些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自然也就成为调整的重点对象。
而更深层次来说,则是专业调整的小逻辑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大逻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正在重塑经济社会格局。谁能够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掌握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原始策源地,必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因此,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实现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成为必然选择。
可以看到,在这一轮专业调整中,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受到重点聚焦,高校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更加紧密,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显著提升。提升人才竞争力与科技支撑力,也是我们当下建设教育强国,更好地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每个专业都会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时代使命。当初设立某个专业是顺应时代需求,如今撤销某个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的热门专业,在未来或许也会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专业的撤与增,还仅仅是第一步。简单的专业“加减法”显然无法回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联合培养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跨界合作,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大学专业设置应当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