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生物医药细分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松江,截至2024年11月,松江区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118家,全区生物医药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29.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6.7亿元。引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界学者;人才站点指导9名人才获评生物医药高级职称。
■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118家,拥有4家上市企业、25家产值达上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企业技术中心46家,成功构建起产业矩阵。
■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融合发展,科学家牵手临床医生,医院专家人才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显著提升。
■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人服务机制,形成由行业部门分管领导作为“首席服务专员”,行业部门和属地街镇科级干部担任服务专员的“三人服务团队”。
■约80%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可以享受“1+10”人才政策扶持。人才服务点指导22名人才获评生物医药中级职称,9名人才获评生物医药高级职称。
独角兽企业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汉曲优”首次商业化供货至北美地区;成功构建强迫症样猕猴模型;引入郑颂国、徐天乐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界学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近年来,松江区在生物医药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形势喜人。
2023年7月,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雷诺德·韦斯勒终身讲席教授、风湿和免疫学中心主任郑颂国教授全职回国。为服务好这位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松江区委为其量身定制了“一揽子”政策服务,郑颂国最终选择将实验室落地到位于松江区的上海交通大学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
郑颂国选择来松江发展的理由非常务实:“松江区对人才非常重视,我也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科创生态’深深吸引。”
上海市、松江区丰富的创新资源、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积极的政策优势,为郑颂国及其团队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短短数月,团队就在原创性科研、学科建设、基金项目、论文发表、人才培育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绩,多篇论文发表在JCI及Cell子刊,申请了多项专利。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与郑颂国教授领衔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融合发展,科学家牵手临床医生,通过医教研融合发展,一批松江医院专家人才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显著提升。
为服务好生物医药产业院士专家,松江区不断完善区镇两级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截至目前,区四套班子结对服务101位高层次专家人才、街镇园区结对服务上千名各领域人才。畅通高层次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人服务机制,形成由行业部门分管领导作为“首席服务专员”,行业部门和属地街镇科级干部担任服务专员的“三人服务团队”,并形成重点人才需求服务清单,2024年全年解决高层次人才企业落地、项目申报、落户安居、子女就学等各类问题161个。举办重点企业人才发展专题培训班,通过人才政策宣讲、座谈交流等形式,引导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发挥积极作用。
人才的集聚,正源源不断为生物医药企业注入生命力。截至2024年11月,松江区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118家,拥有昊海生科、心泰医疗、海顺新材和梅斯健康等生物医药上市企业4家,拥有乐纯生物、昊海生科、形状记忆、依视路、汉霖生物、绿泽生物等25家产值达上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企业技术中心46家,成功构建起涵盖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上市公司等创新主体的产业矩阵。
松江区积极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提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党委班子成员主要由头部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员出资人、科研骨干党员等担任,有效发挥了老带新、传帮带作用。
自2021年成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党委以来,松江区探索形成了“发展联谋强共识、组织联建强根基、项目联动强创新、人才联育强队伍、活动联办强服务”的“五联五强”工作机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党委书记单位昊海生科,主动向集群内有IPO目标的企业分享经验,帮助对接资源。此外,产业集群党委定期开展“采购对对碰”“销售在线”“技术争霸”等不同主题的活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相互了解、协作共赢。
“在党组织的牵头下,我们充分汇聚产业链力量,做大做强自身研发功能平台。”松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党委先后通过不同形式的共建共商,从实训基地的挂牌、项目的联合研发、设备的共用共享、人才的组团培养等方面,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来到松江区成立睿速创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产业集群党委的牵头下,公司与正泰智电港园区等合作共建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产业基地。
睿速创生成立后,因市场变动,其研发的超声软组织切割系统所使用的一款进口核心零部件在短短的半年间由530元上涨至1400元,高昂的成本加重了企业的研发压力,产业集群党委积极协调高校研发力量协作开展技术攻关,并向区内相关制造企业寻求供货方案,经过各方努力,成功开发出替代方案。目前睿速创生所使用的该核心零部件均采购自松江本地企业,大幅降低了公司原材料成本。在高校、企业的帮助下,睿速创生研发的超声刀,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24年年初完成第一批小批量生产,现已投入临床使用,推向市场。
此外,松江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和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作为上海市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之一,松江积极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育、共享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携手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培养具有竞争力的生物与医学工程拔尖创新人才。近两年,学院有34名毕业生前往昊海生科、复宏汉霖等松江生物医药企业就业,实现了松江就学、松江就业,把人才留在松江这块创新沃土。
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戴思天,是不折不扣的松江本地人。在某生物医药企业积累10余年经验后,近年来他选择回到家乡松江发展,参与创立了上海新耀湃科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高端药品包装材料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4年11月,经过重重比拼,戴思天入选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区)第三届第一批青年创业英才。
“之所以选择回到松江,返乡创业情怀只是其一,更重必威登录网址要的是松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保障。比如在金融政策上,我享受到了银行为期1年的低息贷款,极大减轻了企业的融资负担;在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办理上,园区绿色通道和‘店小二’服务让我印象尤深,办理时间从原先20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在人才服务上,公司顺利通过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二类重点扶持企业的认定,现在公司大概有68位同事可以申请人才补贴和人才公寓,为员工在松江安居解决了后顾之忧。”戴思天说。
松江区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1+10”人才政策扶持体系,专门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十大人才专项行动,通过访企荐才精准对接、产业集群零距离服务、培育工程系列专技人才等,最大限度助力人才拔节成长。据统计,松江区约80%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可以享受“1+10”人才政策扶持,惠及2685人次。
聚焦初创期安居稳业需求,松江区叠加租房补贴政策与激励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通过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录用奖励、培育奖励、生活补贴等政策联动,将优秀人才租房支出控制在社平工资10%左右。聚焦成长期创新发展需求,完善购房补贴、薪酬扶持等政策,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各级人才计划;指导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此外,松江区进一步强化阵地建设,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2022年以来,松江区全覆盖建设21个人才服务站,55个人才服务点;整合“人才+产业”力量,深化结对清单、活动清单、服务清单等“三张清单”,打造了一支415人的“店小二”服务队伍,协调解决人才医食住行各类问题3249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人才服务点在区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不仅提供人才认定、落户安居、政策匹配等服务,还推出生物医药注册指导、专业职称评审咨询等功能。截至目前,人才服务点指导22名人才获评生物医药中级职称,9名人才获评生物医药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