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在即。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以下简称“新媒体学院”)202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智能传播方向)的本科新生的课表上,《智能编程》与《AIGC视听媒体实践》相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智能传播导论》被排在同一天。
这种“文理混搭”是该专业新生的日常。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孙鹤立介绍,这是学校新媒体学院智能传播专业方向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通识课+专业课+技术课”三维课程体系的一项举措。
当ChatGPT掀起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当AI成为各大媒体标配,传媒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
“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瞄准智能传播前沿领域,推出“培育人文精神 启发数智思维 直面行业需求”的本硕博贯通式智能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探索未来传播人才的培养新范式。
孙鹤立介绍,该体系的核心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首要是“打破学科壁垒,让文科生玩转算法”;其次是立足“人工智能+传媒”的文工交叉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锻造“技术+传播”的桥梁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体系自2019年起开始探索,经历了从理念设想到课程落地的艰难过程。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突破传统授课思维,还需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对传统单一学科培养体系而言,则面临着课程重构与评价标准重塑的挑战;对学生而言,既要适应高强度的跨学科学习,也需在技术与人文间找到平衡。难点在于如何真正实现技术与传播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课程叠加。
这一体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舆情分析等传统核心课程,更需攻克Python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AIGC内容生成等前沿技术课程。为此,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智能传播导论》《智能新闻生产实训》《数据新闻》《人机交互与用户行为分析》等前沿特色课程,实现了AI与新闻传播教学深度融合。这种双向的能力重构,使得智能传播教育远非简单的文理课程叠加,而是一场涉及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和教育范式的深层变革。
面对新闻传播行业传统从业者供给过剩,而掌握智能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新媒体学院采取“双师同堂”的创新教学模式——部分核心课程由一位文科教师与一位工科教师共同执教,从课程设计到考核评价实现深度协同。学生提交的作业需同时接受“技术实现”与“人文价值”的双重评估,确保人才培养既具备技术前沿性又坚守人文科学性。
新媒体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郭沛豪这样描述他的学习体验:“在一门课里同时学习智能传播的价值逻辑和技术路径,不仅能掌握算法工具,还能引起我对技术背后社会意义的思考,这种跨学科碰撞正是智能传播研究的魅力所在。”
今年,在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新增的1500平方米教学空间内,“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实验室”(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成。
该实验室立足“人工智能+传媒”新业态,通过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开发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在未来传播、智慧城市、元宇宙体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推动实验室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打造示范项目。
智能传播系还依托千万级中文语料库和2万余部智能传播领域教材资料,构建了全国首个新闻传播类教学大模型——“慧传”。“慧传”集必威官网首页课程设计、智能辅助教学、个性评测与自主学习于一体,以传统文科生的智能传播学习体验为创新目标,开辟了“以人工智能手段激发学生人工智能学习意识”的文工交叉培养新思路。
西安交大慧传大模型自2025年上线以来,始终定位于必威官网首页教学增强工具,目的是让老师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位永不疲倦的实训陪练,既能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又能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对教师来说,它化身超级教研助理,能在5分钟内生成融合最新行业案例的课程思维导图,使备课效率实现质的飞跃。相较于市面上的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在教学内容适配性、学习场景精准度和伦理风险防控更具优势。
“使用‘慧传’大模型后,最大的感受是学习变得更立体了。”新媒体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吴家若分享,“它就像一个既懂技术又懂传播的超级助教,不仅能快速解答专业问题,还会引导我们思考技术背后的人文价值。这种AI辅助学习的新模式,让我们在掌握硬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一手抓代码,一手抓报道——新媒体学院独创的“双脑”复合型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新闻教育的单向度路径。这一模式通过“技术-传播”双轨并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同时获得两种核心竞争力。
据介绍,为实现桥梁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构建了“平台筑基+项目驱动+行业对接”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1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中央级媒体等共建的43个产学研基地,包括国内领先的“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实验室”“智能传播研究院”等实践平台,正让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人文引领算法向善,打造了智能传播专业“育人-用人”的快车道。
孙鹤立表示:“智能传播专业的设立,既是服务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突破。”